新聞資訊
混凝土行業倡導綠色發展 促進產業提升
2022-08-23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建築業協會混凝土分會年會上,該分會會長戴顯明表示,我國混凝土年產量已連續多年超過世界混凝土年產量的50%,混凝土工程規模及混凝土行業的從業人數均居世界首位。一些國家的重點工程和大型工程,如三峽大壩、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上海金茂大廈、北京奧運場館、廣州西塔、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深圳京基100等一批施工環境複雜、技術含量高、質量控制難度大的工程項目,顯示了我國混凝土行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成為一座座行業豐碑,凝聚著混凝土行業人的驕傲和才智。
新技術廣泛應用泵送記錄不斷刷新
戴顯明透露,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越來越大。在此情況下,我國混凝土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技術和管理水平持續提高,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加強,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1年,我國建築業總產值達到11.8億元,房屋竣工面積近30億平方米,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建造業為改變城鄉面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和諧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這些成績都與我國混凝土行業的蓬勃發展和無私奉獻密不可分。
混凝土分會的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我國混凝土行業實現總產值超過6000億元,利潤總額接近400億元,均創歷史最高記錄。截至2011年底,預拌混凝土企業已超過5500家,年總產值近3500億元,年設計生產能力超過30億立方米,年實際產量達到13.3億立方米,預拌混凝土總產量已超過混凝土總用量的40%。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和部分副省級城市預拌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總用量的比例已達到90%以上,城市城區預拌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總用量的比例甚至已接近100%。
戴顯明強調,預拌混凝土行業對改善城市環境、促進建築施工現代化、保證工程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混凝土製品行業憑藉高精度、高技術含量、高科技附加值產品的不斷開發與應用,在2011年宏觀經濟持續下行、房地產投資放緩的環境下,實現了20%的增長速度。工廠化、標準化生產和機械化施工水平顯著提高,在保障房建設和住宅產業化建設中,預拌混凝土行業與之互相補充並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一同為我國建築施工現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戴顯明介紹,2011年至今,在我國混凝土行業中,中建四局與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合作完成了深圳京基100大廈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泵送任務。該項目通過混凝土配合比優化設計和超高泵送泵機的技術創新,創造了超高強度混凝土直接超高泵送417米的世界記錄,成為該領域科技創新的重要研究成果。上海城建成功突破國內大型鋼筋混凝土管模具設計、生產質量、技術控制難題,一舉實現世界最大口徑鋼筋混凝土管——直徑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試生產成功,創造了鋼筋混凝土管製造史上的新紀錄。上海建工集團在世界未來超高層建築的代表——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項目中,在主樓大底板澆搗前,運用有限單元技術、仿真技術和低收縮混凝土技術,動用了近500輛攪拌車、8個攪拌站協同作戰,一次澆築成功主樓大底板6萬立方米混凝土,混凝土內部溫度理論控制與實際控制非常吻合,創出了民用建築工程的世界紀錄。
產業環境嚴峻發展要求提高
戴顯明表示,雖然混凝土行業在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上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目前我們面臨的形勢卻不容樂觀。
2012年,全球經濟複蘇的步伐仍然緩慢,影響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較多。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自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已連續6個季度回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出現了一定的減速態勢,而且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下降更為明顯,在限購、限貸等較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下,房地產投資更是大幅減速,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0610億元,比上年同期回落16.3個百分點。受此影響,我國混凝土企業不同程度地面臨原材料可利用資源日趨貧乏、價格不斷上漲、市場容量減小、資金緊缺、運營成本增加等困難,混凝土產業的增長速度亦有所放緩。
戴顯明指出,2012年,我國宏觀經濟增長也已由繁榮期轉為調整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持續放緩,房地產市場投資大幅減縮,已經對我國混凝土行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國家強調改善發展環境,促進轉型升級,大力提倡發展節能環保型循環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建築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綠色施工導則》等相關政策法規陸續出台。這些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和拉動了混凝土行業的有序增長,但同時也對混凝土行業的節能環保、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大問題待解行業應予重視
戴顯明認為,目前,我國混凝土行業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混凝土行業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區域發展不平衡,局部地區產能過剩,區域性生產力有待調控;(2)環保意識和環保水平有待增強,行業裝備自動化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3)科技成果轉化和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新工法的推廣應用有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有待提高;(4)產業集中度較低,品牌效應不明顯,規模效應有待提高;(5)市場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行業自律,政府監管有待進一步增強;(6)企業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機制不適應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企業文化建設有待加強;(7)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戴顯明表示,雖然以上問題已逐步引起行業的重視,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緩解,但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仍然值得我們全行業認真思考。除了目前體制的不完善、國民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一些過度投資導致的不合理競爭之外,行業自身的粗放式管理和局部無序發展也是造成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能否剋服這些方面的不足,將不足作為企業發展的空間和機遇,在大力提倡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強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今天,已成為企業未來發展強弱存亡的關鍵和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重要影響因素。
下一條 —
最新新聞